难舍义母真情

   

  真情相助

  1988年冬天,一个细雨纷飞的傍晚。一位衣衫破旧头发蓬乱的老妪走进了贵州省安龙县的县委宿舍区,小心翼翼地敲开了一扇又一扇门。“你家要不要请保姆?”老人眼中满是渴求。问了一遍又一遍,始终没一户说要保姆。天,渐渐暗下来,老人黯然神伤,步履越发沉重…… 

  老人名叫龚盛芬,安龙县新安镇大坪村人,自两个女儿远嫁他乡后,老人十多年来一直与老伴相依相伴打发孤独寂寞的晚年。不幸的是,丈夫在3年前病逝,抛下她一人独守那间摇摇欲坠的茅屋,靠打临工挣钱糊口。听说县城里有人家要请保姆,包吃包住还给工钱,她就匆匆从村里赶进县城。可是,从西街问到东街,又从东街问到南街,走得脚痛腿酸饥肠辘辘,也没有找到一户要请保姆的人家。

  这时,一个小孩的哭闹声从宿舍区北端的一户人家飘了出来。老人精神顿时一振,连忙擦干眼泪,循声敲响了那户人家的门。这户人家的主人名叫王健,在县机关工作。此时,王健正与妻子韦照榆为2岁的小儿子王爱民洗澡。听到敲门声,他们开门将龚盛芬请进屋里。“同志,请问你家要不要请保姆?”老人怯生生地问。“您老人家快70岁了吧?这么大年纪还来给人家当保姆?”王健和韦照榆有些惊讶。“刚满69岁不几个月,不过我身子骨还硬朗,带娃娃做家务绝对没问题!”老人语气有些急促,生怕王健夫妇拒绝,又竹筒倒豆子般将自己的不幸身世倾诉出来。

  听了老人的诉说,王健和妻子深感同情。听说老人为找工作满城奔走已整整一天没有吃饭,王健当即叫妻子去给老人做饭,并对老人说:“老人家,请保姆的事,歇会儿慢慢讲,你先吃了饭再说!” 

  其实,王健家本不打算请保姆,可老人的困境却让他们不忍拒绝。夫妻俩决定,先让老人在家住一宿,待第二天了解一下情况,若老人身世真实,就请她当保姆,权当救助一位落难的亲戚。

  回报恩情

  1990年3月,王健夫妇把3岁半的小爱民送进了幼儿园,从此,白天家里就只剩下龚盛芬老人。做好菜饭,她便搬出凳子到院子里静静地坐着,等着两个孙子放学归家时间的到来。有时,为了排遣孤寂,将孩子们送进学校后,老人也会到街上转一转走一走。一天,她到街上闲转的时候,天突然下起了大雨,只好在路边的商店里躲雨。左等右等雨也不停,老人便冒着大雨匆匆往家里赶。来不及抹干头上的雨水,老人便急忙淘米生火做饭,然后匆匆拿起雨伞到幼儿园接小孙子……

  夜里,老人感冒了,不停地咳嗽,浑身持续发烧。恍恍惚惚之中,她仿佛看到死去几年的丈夫站到自己的床前,正傻傻地对着自己笑。她感到非常害怕,想叫喊,可张开嘴又叫不出声音。她惊恐万分,不停地挣扎。 

  “奶——,奶——!你怎么了?你怎么了?”猛然间,龚盛芬听到了一声声急促的尖叫,连忙睁开眼,只见两个孙子正站在自己的床前惊慌得不知所措。她感觉到有些清醒:“奶奶没事,你们去睡觉吧!”两个孩子怎么也不肯回房休息,一直静静地趴在床沿守护到天明。

  天亮了,老人试着想爬起来,可是浑身无力,只感到一阵头晕目眩。没办法,她只好反复嘱咐,让孩子们自己去上学。也不知过了多久,朦胧之中,她听到两个孙子的叫喊声:“奶——,奶——,我们放学回来了!你身体不舒服,好好休息吧,我们自己做饭去!”当孩子们给她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时,她为孩子们能够自理生活而高兴。 

  望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,老人又悲伤起来:孩子们长大了,能自理生活了,自己也得离开这个家了,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呢?丈夫去世时,好歹也有自己料理后事,今后自己死了谁来料理呢?想着想着,老人不禁泪流满面!  #p#分页标题#e#

  一连几天夜里,老人在睡梦中大呼小叫,梦话连篇。两个孩子害怕了,连忙托人捎信让父母回家。王健和韦照榆回到家里,急忙送老人进医院治疗。听孩子们讲了老人近几天的情形,王健夫妇马上明白了老人的心思。

  为彻底消除老人心里的顾虑,王健夫妇决定拜认老人为义母。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这天,是老人的72岁寿辰。王健制作了一个“寿”字匾牌挂在客厅,请来周围的邻居和老人村里的亲戚,热热闹闹地为老人办了几桌寿席。在老人的生辰时刻,王健携妻带子跪在老人面前:“奶——,从今往后,我和照榆就是您的儿子和儿媳妇了,小爱平和小爱民就是您的亲孙子了,请受我们全家一拜!”

  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哽咽不已:“能有你们这样贤惠的儿子和儿媳妇,我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啊……”

  同甘共苦

  天有不测风云。1992年夏,因为一场突变的金融事件,王健夫妻几年来苦心经营的冶炼厂在一夜之间破产,三辆货车也随之被法院作为抵押银行贷款而查封。看到王健破产了,原先给王健赊账进料的那些客户便纷纷上门讨债,而那些跟王健赊账提货的客户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为了还债,两口子只好将每月的工资全部交给那些上门讨债的人……

   一时难以承受这个沉重的打击,王健一下子病倒了。妻子韦照榆为尽快追回流散在外的资金,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奔波寻找那些欠债的客户,照顾王健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义母龚盛芬的身上。

  望着义子王健水米不进,几天下来便瘦骨嶙峋,老人心疼不已:“儿啊,你无论如何也要挺过来呀!你若有个三长两短,这一家子该咋办啊!”“娘,为了这个家,为了你,我一定会挺过来的!”王健也泪流满面。在义母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下,王健终于康复了。

  这时,一位欠债客户将一片位于南盘江畔的弯蕉林抵给王健。为经营好那片弯蕉,王健与妻子告别义母和孩子,到南盘江畔驻扎去了。

  义子义媳离家以后,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困境下,龚盛芬把一个家撑了起来。每天,将两个孙子送进学校后,老人便来到城里的一家个体药材收购站帮人加工药材,挣回一点微薄的工钱购买祖孙三人生活所需的大米、食盐和煤。为了能多挣一些钱,每天晚上,安排两个孙子温习功课后,老人就来到那家药材收购站,一直干到深夜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。周末或假日,她还领着两个孙子一起到那家药材收购站打工挣钱。

  转眼到了寒冬,南盘江畔的弯蕉不幸被霜打了,在市场上一点也不好卖,王健夫妇焦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。龚盛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,便让义子义媳把弯蕉背回来。从此,每天天不亮她就背起一背箩弯蕉,大街小巷地叫卖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被霜打过的弯蕉总算一个不剩地卖了出去。望着那堆一分一角地积攒起来的钞票,老人欣慰地笑了……

  看到老人在王健家生活这样劳苦,一个熟人对她说:“王健家现在倒霉了,连饭都吃不上,你还在他家干什么呀!反正都是当保姆,不如另找一户人家算了!”龚盛芬说:“人呀,总得讲个良心,王健家红火的时候,没有嫌弃我,末了王健还认我做妈,让我这个孤身老人得到了家的温暖,享受到了天伦之乐,这情义是钱能买到的吗?如今王健落难了,我怎么能离开这个家呢?只要还有一口气,我就要想方设法把这个家照管好,让他在困难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!”

  几经磨难,到1996年底,王健夫妇终于还清债务重返机关上班。走出穷愁潦倒困境的王健一家,对义母龚盛芬更是孝敬有加。平日里,他们经常给义母添新衣,为义母做可口饭菜。义母稍有伤风感冒,就立即送医院治疗。每天下班回家,便陪义母说话,给她讲工作中的成绩和喜悦,讲单位发生的一些趣事。吃过晚饭,又搀扶义母到街上散步;周末或假日,还带老人走亲访友;逢义母寿辰,就买来生日蛋糕,到电视台点歌,热热闹闹地为老人祝寿…… #p#分页标题#e#

  如今,龚盛芬老人虽说已有86岁高龄,但身体健康,精神矍铄。她说,有这样贤惠孝顺的儿子媳妇服侍安度晚年,我感到非常幸福。但愿好人一生平安,愿义子义媳今后不再受到任何挫折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睡前小故事 » 难舍义母真情